2019-01-22 20:31 63
導讀
我國自1984年建立了第一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以來,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迅速,目前全國已超過4400家,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量占農產品流通總量的70%,流通主渠道地位不變。
然而現實是,我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服務功能比較單一,很多市場僅僅只是提供一個交易場所,稍微好點的則配有一定倉容。發展現代化農產品批發市場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農場品專業市場運營,始終要站在消費者以及市場的角度。
一、如何保證農產品的“鮮”?
農產品有其自身的屬性,果蔬菜等不易貯存的農產品需要盡快賣出,不然就等著爛掉,損失是非常巨大的,所以這就涉及冷鏈物流技術。
試想,倘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故事發生在今天,那么,為了讓楊貴妃能吃到宛如剛從樹上摘下來的新鮮荔枝,其運輸過程應該是這樣的:
首先,有專門的冷藏設備設計和制造商,為荔枝運輸提供技術保障與配套設施,比如冷藏車生產、冷機制造等等;
其次,要經過干線運輸、冷庫運營與城市配送等環節的相互配合,以此來確保荔枝在流通中始終處于低溫環境之中,最終再到楊貴妃手中。
而這便是現代冷鏈物流大體上的全部過程(參見下圖)。
本質上講,冷鏈物流還是物流,其核心目的自然是保障生鮮、快消品以及醫藥行業等特殊商品的品質。具體來說,冷鏈物流是保證運輸貨物的新鮮與時效性。
我國冷鏈物流的發展需克服三大障礙
客觀地說,相較于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冷鏈物流行業起步較晚,若想實現行業的又好又快發展,目前還有三大障礙亟待克服:
第一,冷鏈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
以冷庫為例,我國冷庫容量低的問題仍然突出。數據顯示,2016 年我國冷庫總容量達到10742 億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而我國的人均冷庫容量卻與冷庫總容量呈倒掛態勢。2016 年,全球人均冷庫容量為0.2 立方米,而冷鏈物流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人均冷庫容量高達0.96 立方米,我國人均冷庫容量僅為0.143 立方米。同時,我國沿海地區冷鏈基礎設施相對分布較多,然而,承擔了全國大部分生鮮農產品批發交易的中西部地區卻冷鏈資源匱乏。
不可否認的是,冷鏈物流的基礎配套設施初始投資成本巨大,而這種投資在尚未形成規模效應時,盈利能力總是較低的。因此,僅靠民間資本力量很難實現快速發展與完善。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在發展初期,大多是由政府直接投資建設冷庫等大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而我國在這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第二,冷鏈市場尚無統一的規范標準。
我國冷鏈物流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都不甚健全,缺乏必要的行業標準和監管機制。加之冷鏈運輸貨品種類繁雜,各地對于冷庫、車輛的規范化要求差異大,對冷鏈行業的標準設立而言也是一種障礙。從本質上來看,冷鏈是通過集約化、標準化降低成本,從而實現利潤的,所以前端企業生產、加工包裝以及政策都亟需標準化和規范化。
第三,冷鏈信息化程度還有待進步。
總體上看,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冷鏈物流的各個環節目前還缺乏系統化、規范化、連貫性的運作,導致“斷鏈”現象嚴重,冷鏈腐損率較高。在新零售熱潮下,冷鏈物流的發展還應進一步得到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與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賦能,進而通過技術集成化、信息系統化、裝備智能化、運作集約化的轉型與升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盡管我國冷鏈物流行業處于起步階段,距離國際先進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但國家的重視與企業的發力,讓人們看到了新零售時代里冷鏈的盛宴已經在路上。未來,冷鏈物流將會如何發展,廣大消費者們又能獲得哪些全新體驗,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二、如何保證農產品安全?
隨著生活品質的上升,人們對餐桌上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優質優價正成為新的消費動向。就目前而言,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負擔較重。
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覆蓋范圍有限。目前,批發市場在蔬菜上市前對場內各品類蔬菜進行檢驗,基本采取送檢方式,而且能夠對上市商品進行檢驗的批發市場基本上都是具有較大規模和影響的一級銷地批發市場。中小規模的批發市場因資金、人力以及設備所限,無力對上市商品進行檢驗,導致農產品質量檢測未能實現全覆蓋,有相當一部分上市銷售的鮮活農產品沒有經過質量安全檢測,存在較大漏洞。
二是農產品批發市場承擔質量安全檢測成本,加重了運營負擔。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場地、人員以及各類運營成本都由所在批發市場承擔。雖然像深圳海吉星、山東壽光物流園等都建立了第三方檢測機構,但是其日常運營支出,包括檢測樣本費用、人員工資等,均由批發市場負擔。還有一些批發市場的檢測機構為農業局派駐機構,場地由批發市場提供,其他費用由雙方共同承擔。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費用較高,為降低成本,農產品批發市場往往會減少檢驗人員、減小檢測規模,使質量安全檢測的范圍和品種都較為有限,而且難以實行抽檢。
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主體不清晰。《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定農產品批發市場對場內農產品承擔質量安全責任,也就是說,如果批發商經營的農產品出現質量安全問題,批發市場需要承擔責任。實際上,批發市場是銷售集散地,而不是農產品的直接經營者,其功能是提供經營場地,規范市場交易秩序和行為,對批發商的進貨來源及質量難以控制,僅依靠批發商對農產品進行上市前的質量安全檢測,只能是限制相關批發商入場或對有問題的產品封存、禁止銷售,很難讓批發商承擔責任,更無法倒逼生產環節注重質量安全,建立產銷一體化的質量檢測體系。
另外,農產品缺乏生產者品牌和標準分級。目前,一些入場交易的農產品已開始使用品牌,但多以產品產地名稱為標示,或者以經營者名字命名,缺乏具體的生產者品牌,導致某些產品一旦出現質量安全問題,無法區分具體生產者,而使產品所在地的同類產品都受牽連,給當地經濟和種植戶帶來巨大損失。因此應鼓勵生產者樹立品牌意識,減少因外來因素遭受的損失。隨著市場對農產品質量要求的日益提高,一些農產品市場,像深圳海吉星、山東壽光以及北京新發地等一級批發市場,對多數蔬菜都實行了標準化包裝,并進行了分類。但是由于我國尚未實行農產品標準化制度,未對農產品包裝規格、分類等級進行嚴格劃分,大部分農產品在交易過程中未實行標準化分類,使得蔬菜等生鮮產品在裝運過程中損耗較大,交易效率較低。
三、如何滿足消費多樣化的需求?
目前市場上可供選擇的農產品品類越來越多,這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品類增多并不代表需求量一定增大,因為在一段時期內,需求量是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打開百度并輸入“滯銷”二字,有關農產品滯銷的新聞鋪天蓋地洶涌襲來。農產品為何滯銷賣難?問題到底出在哪些環節上?
實際上,導致農產品滯銷賣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農民由于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閉塞或對市場行情預判能力不足,農民容易受當前價格引導進行盲目種植,造成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從而導致價格大跌卻仍然無人問津的局面。此外,很多產地的倉儲、加工及冷鏈物流儲存能力欠缺,農產品的供需結構以及管理體制也都存在一定問題。
此外,農產品種植盲目跟風的問題一直存在。當某種農產品出現賺錢效應的時候,農民就會一哄而上種植這種產品,其結果就是該產品嚴重供過于求,價格暴跌。而當某種產品出現虧損的時候,農民又都大量減少甚至停止該農作物的種植,結果導致該農產品供不應求,價格暴漲。因此就陷入了一個周期性的循環——價格不斷暴漲暴跌。
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性導致消費者真正的需求得不到解決,而其他產品過剩,無形增加了成本。加強專業市場信息化建設,對市場變化迅速做出反應,才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
由于農業生產較為分散,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傳遞的范圍有限,使得通過互聯網、手機、廣播等手段發布農產品供求、品種、質量、價格等信息的功能無法有效發揮,無法及時指導農業生產。因此,在農產品批發市場重點建設一批覆蓋面寬、輻射力強的信息網絡平臺,根據農產品種植、銷售情況及周期特征,建立和完善涵蓋多個品種、不同地域的統一的農產品產需及價格信息監測系統,建立農產品流通信息支撐體系,為消費者、農民、零售商、中間商以及政府提供有用的信息。
在此基礎上,應建立批發市場應急聯動機制。鼓勵農產品銷地與產地批發市場建立穩定的供應鏈關系,確保市場供應。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農產品批發市場正在加快轉型升級,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逐漸向生產和領域兩頭延伸,實現農產品經營化的專業化、產業化、網絡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戰略,逐步延伸農產品流通產業鏈條。
本文暫時沒有評論,來添加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