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9 07:23 460
誤區一:初級農產品不需要品牌
? ? ? ?整體上來講,我國農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幾乎沒有品牌意識,無論是從管理還是廣告宣傳上都是如此。
? ??從國內市場來說,長期以來,“重數量輕質量”的經營意識根深蒂固,特別是一些小零售店內的農產品,基本都是從傳統手工作坊制造出來的,根本沒有什么質量和技術要求,只注意蔬菜、水果等產品的新鮮度,很少去對品牌有什么特殊的注意。不少人認為,只有進入工廠經過生產工藝加工后的產品才是真正的“商品”,而在田間地頭的產品就沒有那么多的要求,如果誰買個豆角還要看品牌就會成為人們嘲笑或議論的話題。
誤區二:農產品同質性強,很難差異化
? ? ? ?便于消費者識別商品的出處并同競爭對手的產品區別開來是品牌經營最基本的作用,是生產經營者給自己的產品賦予品牌的出發點?,F在市場上,特別是在城市的超級市場中有眾多的同類農產品,雖然是由不同的生產者生產的,消費者在購買農產品的時候,往往很難分辨出兩種同類產品的區別。
現在一些地方開始注意農產品注冊,但多數缺乏地域特點,往往是別人注冊什么商標,自己也跟著注冊什么商標,沒有發揮自己當地產品的特點,優勢,這種“跟風”效應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重復性競爭。造成了“一種特色產品,多個注冊商標”的分散局面,沒有發揮產品商標的優勢,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 ? ? ?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同農產品的品質差異相距甚遠,即使有兩種品牌的農產品都能達到國家相關的質量標準,甚至符合綠色食品標準,仍可能存在很大的品質差異,如風味、質地、口感等。這些差異是消費者無法用肉眼識別的,消費者也不可能在購買之前都親口嘗一嘗。所以,消費者就需要有容易識別的標志,這一標志只能是品牌。
誤區三:農產品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需要了就去買了,人們不需要的話做再多廣告也沒有用
? ? ? ?我們在媒體廣告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工業品的廣告,對于農產品的廣告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很多生產者認為農產品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需要了就去買了,人們不需要的話做再多廣告也沒有用。這樣造成品牌宣傳力度不夠,宣傳內容少,千篇一律,僅限于推銷農產品;技術和手段落后,僅限于散發品種簡介資料;范圍窄,僅限于有關農業部門和人員。不重視品牌的推廣宣傳,尚未有意識地利用媒體廣告、公關宣傳等來全方位塑造品牌形象。品牌的知名度極低,沒有與客戶建立良好和穩固的聯系,更談不上樹立名牌優秀企業形象和利用名牌獲取豐厚的利益回報。
? ? ? ?其實,農產品不僅需要品牌,更需要品牌的整合傳播,就是要增加對品牌產品的宣傳投入,要善于利用媒體廣告以及博覽會、招商會、網絡營銷、專題報道、展銷會和公共關系等多種促銷手段,進行品牌的整合宣傳,提高公眾對品牌形象的認知度和美譽度,做大做強農業品牌。要重視現代物流新業態,廣泛運用現代配送體系、電子商務等方式,開展網上展示和網上洽談,增強信息溝通,搞好產需對接,以品牌的有效運作不斷提升品牌價值,擴大知名度。
誤區四:農產品有個名字就行,注冊不注冊商標無所謂
? ? ? 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的競爭,特別是在信息社會,產品從誕生之日起就應當擁有自己的品牌。品牌對農產品優質化、農業結構升級和農業增收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產前、產中會影響農民的生產行為;在產后,它左右著產品的命運。因此要對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制定標準和實施標準,推廣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積累經驗,以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因為沒有標準就沒有質量,沒有質量就沒有農業名牌產品。而有無品牌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農民是追求質量還是數量,從而也就決定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誤區五:農產品的名字應當通俗易懂,越土越好
? ? ? 任何一種品牌,總是先從命名開始,“開好頭,就成功了一半”,可見命名之重要。河南新鄭的“好想你”棗片便是一個明證,無論其寓意、文化內涵,還是其口彩,易傳播性都很不錯,因而其市場銷售也非常樂觀。然而,檢視國內眾多農產品的命名,發現它們都存在著很強的隨意性、片面性和地域性,命名俗氣,缺乏文化品位。也有一些產品命名沒有經過科學研究,貪圖方便,講究好聽而不易記。(此文章轉載自藍獅農業品牌策劃)
菜價目錄?(元/斤)1斤起賣●新鮮到家●1斤起送(支持貨到付款)本地韭黃6.7?
2018-10-06 88
本文暫時沒有評論,來添加一個吧(●'?'●)